吴承忠 陈平
地方政府文旅融合注意力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
第一,地方政府文旅融合注意力的增加使得人均国内旅游收入、人均国内外旅游总收入得到显著提升,这基本说明了我国地方政府文旅融合注意力的有效性。但地方政府文旅融合注意力对于人均国外旅游收入的影响不显著。第二,机制分析表明,这种促进效应可以通过推动高等级旅游景区创建和加强文化资源开发双路径实现,具体来说,地方政府通过文旅融合注意力的配置,在旅游方面推动高等级旅游景区创建,增加5A级旅游景区数量,形成区域旅游品牌效应;在文化方面加强文化资源开发,增加博物馆从业人员规模、文物藏品展示量等,实现文化资本的旅游经济价值转化。第三,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中等或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或者内陆地区,以及在文化领域财政支出水平高的地区,地方政府文旅融合注意力对旅游经济发展的促进效应更显著。
因此,地方政府可采取的策略包括:第一,在政府工作报告编制进程中,有必要加强对文旅融合议题的聚焦,还应该建立文旅融合效能评估机制,将景区文化内涵指数、博物馆活化利用率等纳入考核体系。此外,地方政府应考虑如何出台相关文旅融合政策,增加旅游产品对于外国游客的吸引力。可以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游客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开发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第二,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到文旅融合注意力推动高等级旅游景区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的旅游经济促进作用,应在规划制定、资源调配、项目审批等环节,给予重大文旅项目足够的重视与支持,以重大文旅项目为抓手带动旅游经济不断发展。地方政府还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与特色化开发地方文化资源,使其在旅游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第三,东部区域省份凭借相对雄厚的经济基础,应积极主动地肩负起文旅融合政策创新的重任。而中西部区域省份应持续聚焦文旅融合,保持较高的注意力配置,深入挖掘历史遗迹、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等特色资源,建立完善的资源保护与开发体系,从而将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品优势与经济优势,进而保障旅游经济高速发展,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助力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此外,中西部地区还应该加大对文旅领域的资金投入,以财政资金精准高效投入撬动地区整体经济增长。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3期)
王琪 程静静
数字技术赋能文旅融合逻辑理路、实践偏差与规范进路
数字技术通过理念、资源、结构、场景、业态五大赋能机制,重构了文旅资源的认知范式与价值转化模式,形成了虚实共生的新型文旅生态体系。其中,数据要素的流动性特征打破传统产业边界,催生出沉浸式体验、智慧化服务、跨界式融合等创新形态,充分印证技术逻辑与产业逻辑的深度耦合。然而,实践层面暴露的技术迭代风险、数据孤岛梗阻、人才供需失衡、文化内涵浅显与产业协同不足等问题,反映出技术应用过程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以及数字基建与制度供给的错配。为此,须构建包含技术研发、数据治理、人才培养、文化挖掘与协同机制的五维推进策略,在技术赋能过程中坚守文旅融合的价值内核,通过数字伦理规范引导技术创新方向,依托政产学研协同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总之,数字技术赋能文旅融合不应止步于表层的形式嫁接,而需回归“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核心要义,构建技术应用与文化根性共生的新范式。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5年第4期)
潘昊 吴振方
唤醒与引导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我国乡村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唤醒和引导乡村文化资源,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激活乡村文化资源价值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通过精神、产业与资源唤醒,发挥农文旅融合的载体平台作用,从而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拓展乡村文化载体的规划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通过人本、市场与价值引导,牵引乡村文化振兴的农文旅融合模式实践,以优化多元效益的供给体系,发挥乡村文化资源的交互效应。因此,应以文化建设提炼乡土文化内核、以制度建设统摄文旅市场环境、以数字技术擦亮文旅品牌、以多元共治拓展产业格局,在农文旅融合中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当代县域经济》 2025年第5期)